冠长鼻龙的资料
恐龙的名字:冠长鼻龙
英文名:Lophorhothon
冠长鼻龙的复原图片
冠长鼻龙有多高
小型恐龙,体长4.5米
冠长鼻龙吃什么食物
草食
冠长鼻龙生活在什么时期
距今8300万年 ~ 73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
冠长鼻龙的化石在哪里发现的
化石是在1940年代发现于美国阿拉巴马州达拉斯县的一处露头,属于Mooreville白垩组的下层
冠长鼻龙简介
冠长鼻龙(学名Lophorhothon)意为“有冠饰的鼻子”,是一种小型鸭嘴龙亚科恐龙,化石是在1940年代发现于美国阿拉巴马州达拉斯县的一处露头,属于Mooreville白垩层,地质年代为坎潘阶早至中期。冠长鼻龙是第一个发现于阿拉巴马州的恐龙。正模标本被估计身长约4.5米。
自从冠长鼻龙的最初描述后,一直都有学者质疑这个属的有效性。有研究认为冠长鼻龙其实是原栉龙的幼年个体。另有研究指出它是原始禽龙类,但这假设没有被普遍接受。更多的学者将冠长鼻龙分类为原始鸭嘴龙亚科恐龙,是所有其他鸭嘴龙亚科的姊妹分类单元。
在1946年,Rainier Zangerl与Bill Turnbull发现冠长鼻龙的正模标本。冠长鼻龙的标本包含少于半个的头颅骨、数节脊椎、及大部份前后肢,都是由Wann Langston, Jr.所描述。保存下来的头颅骨骼包括了部份方骨、左下颌、牙齿、颧骨、泪骨、鼻骨、眶后骨、额骨、前额骨、颅顶骨、方轭骨、以及部份前齿骨。这个标本很有可能经由河流冲入海洋,下沉及埋藏在密西西比河海湾的碳酸盐沉积淤泥中。
在1960年,沃·兰斯顿(Wann Langston)将化石进行叙述、命名,模式种是奇特冠长鼻龙(L. atopus)。属名在古希腊文意为“有冠饰的鼻子”;种名在古希腊文意为“不常见的、奇特的”。
正模标本(编号FMNH P27383)包含关节脱落的头颅骨碎片及不完整的颅后骨骼,都存放在芝加哥的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内。正模标本被估计完整身长约4.5米。之后,另有研究指出在北卡罗来纳州的黑溪组也发现冠长鼻龙的化石,年代也属于坎潘阶。